新闻中心
自从微信推出钱包功能后,很多人都学会了一边聊天一边发红包来升华友情、爱情、亲情,而各路骗子则围绕微信支付实施各种诈骗,性质极其恶劣。
近日,移动支付网收集了15类常见的微信盗刷及诈骗案件进行分析,发现骗子确实花招太多让人防不胜防,但也有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别人花钱买来的教训,大家别再上当了。
一、接龙红包
案例:遂宁市民兰烈被拖进一个陌生的微信群,一进群就抢到一个101块的大红包,还暗喜运气好的时候,群里很多人都在@自己继续发,才发现原来手气最佳要红包接龙,于是只有按照规矩发了一个200元的红包让大家抢。接下来不到两个小时,兰烈玩微信红包接龙就赔了2000多元。
分析:接龙红包拼的是手气,通常抢到最少或最多的继续发。类似玩法还有比红包尾数大小、石头剪刀布等。一些庄家会利用软件做弊,设定不抢最小包或最大包、尾数修正、单双、等;至于石头剪刀布、丢骰子根本不需要软件,先把网络断开,接连发送几个骰子,无网络状态则发送失利,然后玩的时候连接网络选点数大的那个重发,骗取不知情的玩家。
另外由于每人每天发红包的限额只有5000元,群主会招聘代发红包的人员。当成员达到限额、又需要发红包时,就转账给群主,由群主请人代发。群主和代发者会拿5%到10%作为提成,剩下的钱发到群里。
二、抢红包神器
案例:徐女士在微信群认识一朋友向她介绍了一款抢红包神器,称可以设置自动抢红包以及降低小包概率。徐女士听后很心动,就花350元购买了这个软件安装到手机中。第二天徐女士登录微信发现一万多余额被转走。
分析:为了抢到红包,运用抢红包软件作弊的做法慢慢传开,在某宝输入“抢红包”,各种控制尾数、降低小包概率等的“神器”价格从几毛钱到几百元不等。其实抢红包软件中暗藏木马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安装使用,个人信息面临被窃取、微信钱包及银行卡余额被盗走的风险。就徐女士案例,民警调查发现该抢红包软件含木马,她在登录时要输入微信帐号和密码来绑定,导致余额被盗。
三、合体“红包”
案例:王小姐在小学群里看到同学分享一个“微信红包”链接,点开居然是96.68元。点击“领红包”后,弹出一个页面显示需将红包链接分享到2个微信群,红包将自动存入零钱包。按照提示操作,王小姐最后一分钱没收到。
分析:微信并没有推出此类需要 “转发”才能获得的红包,真红包拆开后资金会自动进入零钱账户。该类诈骗案件为个别公众号滥用企业付款功能仿造微信红包,通过“合体抢红包”、“转发分享领红包”等方式对“红包”实施诱导分享,目的是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四、aa收款“红包”
案例:今年315晚会曝光微信 “aa收款”功能遭被篡改伪装成红包,不法分子假装发红包,在群里发送“每人68元”等链接,点开红包显示输入支付密码就可以进入aa收款专项账户。
分析:“aa收款”不是红包,而是一个微信支付平台还款系统,骗子利用部分人不了解微信aa还款服务制造骗局!很明显的区别是,微信红包在微信群里显示为橘红色,点击后会直接显示是否抢到红包, “aa收款”显示的是一个方块状的红底白字图标,并附带链接,点击后需要输入支付密码。
提醒:收任何红包都不需要输入密码,凡是需要输密码的“红包”都是骗局。另外单个微信红包的限额是200元,超额红包可确定为诈骗。不过特殊节日微信限额可能会被打破,今年5月20日微信破例将单个红包限额提高至520元,但仅限当日00:00--23:59时段。
五、木马“红包”
案例:“公安支队长”称最近出现一种“携带木马病毒”的微信红包,与普通红包一模一样,但一旦打开,手机里所有的相关信息就会被盗取,包括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信息等,这种病毒猛烈仅次于“熊猫烧香”且删不了,收到带有“微信红包”的图片应立即删除。
分析:这就是个谣言,微信官方团队也第一时间进行了辟谣。首先,外部链接无法伪装成微信转账或红包,微信里的转账和红包都是专门的防伪消息,跟外部链接从外观上是完全不同的。其次,木马主要通过含有诱导性内容的短信以及非正规的应用app下载的方式传播,无法利用微信的红包、转账等功能进行传播。所以,用户可以放心使用红包和转账功能。
六、付款码截图
案例:小赵在朋友圈做化妆品生意,一天收到昵称“美美”的人要购买眼霜, “美美”称自己当日红包和转账金额已超额,让小赵某发二维码给自己扫码付款。小赵将收款码截图发给“美美”后对方称该码不对,并诱导小赵将付款码发给自己。在“美美”的提示下小赵一共发送了3个付款码,损失1500元。以下为案例情景模拟:
分析:该类骗局在于受害方搞不清微信的付款码和收款码。骗子通常会以当日红包上限或者扫二维码更方便为由索要二维码,并误导受害者将付款码当成收款码。根据微信钱包使用说明“在安全系统保护下:每笔小于1000元订单无需验证支付密码”,也就是说商家使用扫码枪或者摄像头扫付款码即可直接完成交易,不需要密码。
提醒:微信收款二维码无需进入微信钱包,直接点击微信右上角的“ ”,进入“收付款”-“我要收款”就是收款二维码。
七、身份克隆
案例:武汉某公司的会计李女士被“董事长”拉进一个新建的微信工作群。群内6人都是公司同事,头像、名称都对得上。在外开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在群里热聊后,要李女士将公司的85万元转给江苏一名客户。完成任务后李女士才发现董事长就在隔壁办公室办公,此时才意识到被骗。经调查该群内除了自己,其他6人都是骗子冒充公司同事来设计的骗局。以下为该案件中骗子设计的精妙骗局。
分析:该类案件主要在于受害者没有确认同事身份而造成的。由于微信非实名制,任何人都可以把昵称改成你的名字,头像改成你的照片冒充你,从账号上无从分别真伪。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漏洞,设置场景层层铺垫,将受害人引入精妙圈套。且微信群组可以直接拉好友进群不需要本人同意,看着一群熟悉的头像与名字,很难辨别真伪。类似的案件有克隆身份向亲友借钱、充话费等。
提醒:网聊涉及钱财须谨慎 ,应当面或电话核实。
八、微信盗号
案件:小琳的微信收到好友消息,称手机刷机后联系人号码没了,要重新新建澳门赌场网址的联系方式。得到小琳手机号码后,对方又发来微信称登录微信需要好友验证,要小琳把收到的验证码发给他。小琳将验证码发过去后却登不上自己的微信,再修改密码登陆零钱已没有了。
分析:微信盗号方法十分简单,知道账号或者绑定的手机号码后,使用手机号码验证可以绕过密码直接登录。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漏洞在骗取你的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后,可以轻易盗号。注意很多骗子可能会分两步,第一步先骗取你的号码,第二部隔段时间会伺机说需要发验证码或者网址到你的手机,这样的骗局往往容易掉以轻心。
提醒:1、不要轻易将手机号和验证码告诉别人。2、微信钱包登录移动要设置密码。
九、扫码送礼
案例:今年315晚会模拟了一个典型生活情景剧 “扫二维码免费送一桶油”,不少网友抱着扫完关注领礼品后马上取消关注的心态,对扫码送礼活动来者不拒。可是却不知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卡号包括密码等都被骗子一览无余,导致资金被盗。
分析:二维码暗藏木马风险,光从表面难以辨别其是否隐藏病毒木马。该类案件利用受害者侥幸和贪图小利的心理,以丰富的奖品为诱饵引导大家扫码,但实际这些二维码带有手机木马病毒的下载网址,一旦不小心安装盗刷就发生了。
十、砍价0元购
案例:吴女士参加某公众号的“砍价”买包活动,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就能低价买到女包,最低可砍至0元。在十几个群都发红包叫人帮砍价后,包包总算降到0元,但兑换时却显示库存不足,与商家联系被告知活动限量5个。
分析: 微信“砍价”是商家常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或是骗取个人信息与钱财。参与砍价多数要提交个人信息,而你邀请数十数百个朋友砍价后,以为将六千块的苹果6s砍到两千块,最后买到的只是一个山寨机,甚至根本没发货。而微信用户并非实名,案件调查取证难大,损失难以挽回。
小贴士:微信砍价活动也不乏真的,砍价前要先核实信息真伪。
十一、 微信投票
案例:今年4月,白女士参与某微信公众号发起的“萌宝宝大赛”, 不用缴纳任何费用直接微信报名即可。报名后白女士发动亲朋好友一起投票,并花6000元找人刷票,结果排名还是落后。
分析:微信投票活动大多需要参与者提供真实相片、姓名、生日、手机号,存在个人信息被倒卖可能性。帮忙投票的也一样,投票外链还可能隐藏木马。另外切勿轻信网络“刷票”,此类存在比赛主办方与刷票公司合作从中提取分成的可能,而主办方在后台可随时改动数据,花再多的钱刷票也可被别人超越。
小贴士:对来源未知的活动要谨慎参与,仔细辨别主办微信公众平台和赞助商。
十二、爱心传递
案件:“爱心传递:有人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杨雷雷,考点在五中,请朋友们转发,让杨雷雷联系这个号码:153xxxx6909。快转起来吧!”高考前几天,这则爱心接力在朋友圈疯狂传开。不少考生和家长没有经过核实就转发到朋友圈。有市民拨打了联系电话,短短几秒钟就被收取5元话费。
分析:该类案件十分常见,大部分人只想到爱心,于是随手就转发,却不考虑信息是否真实有效。许多人觉得我只是转发而已,真遇上有需要的人,自然会核实。实际这类“爱心传递”的号码多为吸金电话。
提醒:类似案件有“寻人启事”、“免费领狗”等,除吸金电话,还会借此骗取运费等。
十三、微信捐款
案件:白血病女孩黄绮雯向 “白血病公益救助会” 微信公众号发出求救,该公众号很快在微信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并称活动与广州市志愿者协会联合组织,请大家放心捐款。调查发现该机构收捐款统计与捐款数额明显不符,而后该公众号主体 “深圳市华泰暗夜科技有限公司”不见踪影,大伙给黄绮雯捐的捐款也已消失。
分析:手机转账的快速与便捷让爱心捐款门槛变得很低,郭美美事件后,大家对于微信公益平台的信任甚至在“红十会”之上,很多公益组织扎堆微信开通微信公众号,当然不乏鱼目混珠者。由于微信平台的监管体系存在极大缺陷,这些诈骗组织游离在监管之外,不被排查。大部分捐款的民众也不会关心捐款最终流向,让微信公益骗局更加猖獗。
提醒:爱心捐款应理性对待,尤其要核查发起公益捐款的组织是否是正规组织。
十四、免费试用
案例:王小姐参与了某化妆品公司发起的“免费送香奈儿口红”活动,关注微信公众号并转发活动到朋友圈截图给商家,就可以免费领取原价98元的口红小样,需到付20元邮费。虽然邮费偏贵,但产品比专柜价格还是便宜不少,王小姐立即参加了该试用活动。两星期后,王小姐付了20元快递费拿到的商品却是假货。
分析:这类骗局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骗取“到付高额运费”。为增加活动真实性,一些商家采用“新品试用”等广告词,设置倒计时、滚动的领取名单等提高抢单氛围。最后你领取的不过是成本低廉的假冒伪劣商品,而高额运费并不是普通的快递运单,而是一张快递代收货款的运单。
提示:类似活动有免费送暴龙眼镜、檀木手串等,到付邮费由十几到二十几元不等。
十五、集赞有礼
案例:刘女士参加了本市某影楼发起的“集赞有礼”活动,只要转发活动至朋友圈,并关注该公众账号,获32个赞即可获星巴克马克杯一套。致电影楼确认活动的真实性后,刘女士马上参加活动并集了32个赞, 第二天果真领到一套“星巴克马克杯”。
分析:集赞有礼其实是商家发起的营销手段,目的在于诱导用户分享至朋友圈或填写个人信息,但实际兑换的礼品内容与承诺的不符,多为成本低廉的假货;或以礼品送完为由拒绝兑换。该类营销从2014年就流传开来,当年微信平台还宣布公众号一旦发现4次集赞将永久封号。但微信注册门槛低,此类活动滔滔不绝。
提醒:《广告法》规定,商家只要发布了营销活动,就必须按约定兑现承诺,否则可按照虚假广告和宣传来依法处理。参与者如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商家涉嫌虚假广告、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向工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