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业内人士谈取消备付金:是监管从严还是央行对银行偏袒
2017年1月13日央行关于备付金集中存管的通知下发之后,市场上热闹了一阵,但最激烈的声音也无非是“木已成舟”。眼看着到了三月份,网联就要上线,再加上两会临近,就有朋友悄悄得说,“你说还会不会有人跳出来拿备付金说事?”
我心说不至于,两位马总都是胸有丘壑的人,对大方向绝对比谁都清晰,果然马老大在一本正经的说打假。但闹心的事情总是越惦记越来,转眼就看到了“建议取缔第三方支付备付金集中存管,力挺直联银行!”的报道开始刷屏。
当然要捍卫每一个人提议、争议的自由和权利,但事情还是要掰扯清楚。
备付金集中存管是集中整治组合拳的一项,还要从咱们监管一直以来的行事方式谈起。众所周知,监管必然落后于创新,几百家有牌照的机构和几百家无牌照的机构在市场上百花齐放,各种创新令人目不暇接,弥补了金融体系的短板、丰富了大众的金融手段,这个时候监管的态度是“我就这样静静得看你耍帅”。
但转眼间,诱导、欺诈、庞氏骗局、客户资金占用、挪用,乃至卷款跑路,一群消费者、投资者血本无归,真的影响到了社会稳定。
看清一个业务的本质和规律,并建立合理有序的规矩,这需要时间。监管从严整治和业务健康发展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就拿小贷业务来说,前些时日,我还拜访了重庆市金融办相关领导,了解到重庆小贷机构的准入在全国几乎是最严苛的。例如,对股东背景的要求、对特定小贷客群的要求、对风险大数据的要求、对成立年限的要求、对持续盈利的要求、对管理层及团队的要求。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重庆的小贷规模在2016年已跃居全国首位,到了2017年又有许多机构想在重庆新设小贷或者把其他省市的小贷迁移过去。
我也与一些小贷机构负责人沟通过,他们的普遍态度是,互联网创新从来不怕监管,只要不是瞎干预,在某种程度上是欢迎严苛的、专业的监管的,对真创新而非伪创新的小贷机构而言反而是一种优势,监管对行业的正向引导,促进发展。
再回到上文提及的报道,争议的焦点仍然围绕“备付金利息归属”和“直联模式或间联模式”。
先说“备付金归属问题”
我不认为备付金利息算作支付机构利润属于行业惯例,支付领域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这个行业太新了,没什么惯例,一路在求变求新。再者哪怕算行业惯例,利息纳入了利润,如果如此一来,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就不用“承受日常支付的负担”,为什么遵循“行业惯例”的paypal对商户的收费反而是国内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这在逻辑上不通。
再者,取消备付金利息,也跟抬高社会整体成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里面有一个误区,仿佛监管政策就是逼着支付机构去向b端商户和c端客户转嫁成本,仿佛这是唯一路径,其实监管的意图是逼着支付机构以科技为手段,以场景为依托,去转型、去创新、去突围,而非盯着客户的、客户的、客户的备付金流口水。
之前支付机构在银行系统搅起的备付金乱象,想必大家都有所听闻,支付机构手持大把备付金,在各银行面前待价而沽,一方面助长了支付机构对备付金利息的贪婪和依赖,降低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加剧了银行对备付金的恶性竞争,与支付机构的对接主要目的是资金沉淀,而忽视了寻求有价值的转型。
还有,在政策实施之前,号称八亿用户的某平台已经向c端消费者“转嫁”成本了,提现收费。我把“转嫁”打上引号,就是想说,但凡市场上的明白人都知道,此平台真是为了转嫁成本吗?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心理营销策略罢了,真实的目的是让客户减少提现,尽可能让资金在平台体系内流转!
真要谈成本这个问题,还是要扒一扒支付机构的发家史,我们都知道互联网金融的逻辑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客户是成本吗?海量客户是成本吗?是成本,但恰恰又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以及无限未来想象的土壤。说白了,翻一翻支付机构们的战略版图,就会发现,c端客户本压根就不是他们的盈利方向。
至于预付卡机构,备付金利息的确占了利润的一大块,但所谓一旦取消将“铤而走险”,并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听着怎么特别像恐吓呢?在政策出台之前,已经有预付卡机构在备付金利息算自己利润的情况下,还一门心思的、毫无顾忌的挪用客户备付金,这不是政策的问题,这属于业务发展模式本来就不健康。
再说“直联模式或间联模式”
先说一个段子,在大数据如骄阳般炙热的今天,很多人鼓吹什么“啤酒和尿片”的故事。抛开真伪不谈,大数据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区格,大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而现实世界中,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论证因果性。
“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联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且风险可控,为支付行业领先全球并不断创新突破奠定基础”,这个因果关系并不存在。支付机构的本质在于联接,作为三级账户体系的支付账户横向聚合了二级账户体系的银行账户,这就是联接,无论直联还是间联都可以实现。这就像,任何一家银行通过与其他银行联接,也可以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但银联还是诞生了。
再者直联模式也并非风险可控。一家支付机构联接多家银行,通过在各家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变相实现跨行清算业务,资金流转脱离监管视线之下,导致反洗钱风险。周行长在多个场合都曾提及某些支付机构存在的影子银行问题,这也与支付机构这种不在视线之下的清算能力有关。
至于说到间联这种模式,网联要搞一个新平台,“属于社会资源重复投入……”
既然说到社会资源,按照社会成本算账更不是这么算的,网联模式是1对m(支付机构),1对n(银行),是m n条线路。而直联模式是m对n,是m的n次方条线路,这压根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资源投入,抛开已经联接的线路,后续随着支付业务扩展,所带来的升级、维护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直联才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也是银联的价值,也是网联的价值。
正如当初银联的诞生,“官督民办”,网联也是如此。大家不要以为“官督民办”是一个贬义词,其实是一个褒义词。当我们谈及邮政时都一脸鄙夷,但实际上邮政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许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偏远的山区林区、犄角旮旯的村落。
前期与某家支付机构沟通时,他们说,网联是联合共建模式,借调了各家支付机构的优秀人才,而他们是号称派员最多的一家。本来他们也觉得,这种共建有拼凑的嫌疑,但参与下来觉得,这更像一种智力聚合,原来支付系统建设时踩过的雷、掉过的坑都一一绕过了,算是后发优势,对标准、对架构、对稳定、对效能,实际上是博采众家之长。
不管怎样,且看实际上线的效果吧。其实我更愿意把网联看做一个基础设施,它的出现是支撑支付行业的,而非解构支付行业的,“官督民办”的身份让它处在一个相对中立的地位,对银行、对支付机构而言,能够有一个相对公允的市场议价环境,可以谋求共赢,进而关注有价值的创新。
此外,“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差异化监管”这个观点提到,大地主、二地主应该鼓励和支持,对易成为风险洼地的机构,采取限制甚至清退处理。这就过于狭隘了,起码这不是央行的大局思维,这是大地主和二地主的思维。
央行的定位是什么?是行业稳健,无论银行、支付机构,还是大支付机构、小支付机构,站在一国央行的角度,稳健和活力都是追求的,只有大地主、二地主,这个行业哪有什么活力?“易成为风险洼地的机构”通过政策引导,促使走上正轨,这才是妈妈的真爱。
探究争议的根本
只有理解了央行的苦衷,才能明辨是非。央行要做的事情,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支持真创新,打击伪创新,促进生态的良性竞争。
关于备付金归属、直联间联的种种猜测和质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种狭隘的观念,认为是央行对银行的偏袒。
这实际不是偏袒,是角色和定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的定位是什么,是顶梁柱,是四平八稳的基石,支付机构的定位是什么,是有效补充,是活力四射的催化剂,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就像在一个班级中,班长的角色、班委的角色,班内同学的角色,“班主任怎么老是维护班长”,不要以为班主任是维护班长这个人,其实维护的是班长这个角色。
我跟许多支付机构的负责人沟通过,普遍觉得支付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支付的未来之争,不在于什么备付金利息、直联间联,而是生态之争,支付终将普通化为一种基础工具,嵌入到生态之中,而打造怎样的生态,是背靠集团,还是独立经营,是某个细分,还是某个垂直,是深耕c端,还是挖掘b端,这才是重中之重。
正如周行长在3月10日的记者会上所说,“有一部分支付机构的动机和心思并不是想用新的网络科技手段把支付搞好,而是眼睛盯着客户的备付金”,“我们支持支付业真正把心思都扑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系统的效率、安全和为客户服务商,而不是瞄着人家的资金,在那个资金上打注意。”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是吗?